楚国风云 第一百九十一章、儒道新圣-《永恒圣君》


    第(3/3)页

    皇帝熊天明正在和礼部尚书方孝儒在厅中议事,站在门外的太监都是知道,今天皇帝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错,不时就有爽朗的笑声从厅中传来。

    皇帝熊天明坐在龙椅上,拖着下巴说道,“这赵知行小时候也是教导过朕一段时间,寡人也是有些没想到,当初那位文质彬彬的儒士,居然是有这般实力,既然可以以一敌三,还大败屈,景,昭三圣。”

    而在下方红袍玉冠,身形瘦弱的方孝儒也是拱手说道,“陛下,您可莫要小瞧了这赵知行,他现在晋升为儒圣,承载万千儒士气运,实力不可小觑,将来咱们若是要剿灭上三家,少不了要仰仗他。”

    听到这,皇帝熊天明也是眉头皱了皱,“寡人自然是知道要拉拢他们,不过,方爱卿,你也知道,书院的宗旨一直就是不出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初昭烈帝建国的时候,就和当时的衍圣公约法三章,让书院拥有跟强的自主性,书院虽然与咱们也就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却不隶属朝廷,真要到了和上三家刀兵相见的时候,又如何能保证他们帮助朕呢?”

    方孝儒对于皇帝的话却并不赞同,他背靠黄梨木椅,摇了摇头,一脸认真的反驳道,“陛下,老臣倒是不这样认为,书院确实是主张不出世,不过屈家却是对他们屡屡欺压,书院与上三家结怨日深,山长赵知行也是有出世之意,咱们只需要再添上一把火,这事就成了。”

    熊天明听到这,也是急切的问道,“爱卿,如何添这一把火?”

    方孝儒不答反问,“陛下认为,书院立世,是为了什么?”

    小皇帝熊天明歪着头想了想,略带思考的说道“传道,授业,解惑?”

    方孝儒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答道,“对,但又不全对。”

    熊天明也是没了耐心,催促道,“方爱卿,你就别卖关子了,快点告诉朕吧。”

    方孝儒笑了笑,摸着长髯胡须,“陛下说的不错,传道授业解惑是书院的目的,但书院还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获得天下士子的认可,成为真正的圣地。”

    熊天明也是有些不解的问道。

    “方爱卿此言何意,书院不一直都是天下学子的圣地吗?”

    方孝儒摇了摇头,斩钉截铁的说道,“两百多年前,书院或许还是当之无愧的圣地,不过,现在绝对不是。”

    “两百年前,汉朝覆灭,道统崩坏,儒家也是失去了正统的地位,当时的至圣的师弟亚圣因为理念的原因,从书院出走,前往了南唐,在唐明皇的支持之下,建立了稷下学宫,而后开始广收门徒,似与书院有分庭抗礼之势。”

    “时至今日,在南唐举国支持下,稷下学宫已经成为了南唐真正的圣地,反而是书院,正在渐渐落寞,如果不是赵知行晋升儒圣,恐怕书院会更加沉寂。

    “而且,两家的心学和理学辩论也是愈演愈烈,对于儒家正统之位,双方都是志在必得,如此情况下,只要我们提出优渥的条件,比如,将儒家立为国教,全力支持书院在我楚国传道,您说,书院会不心动吗?”

    听到这,熊天明的呼吸都是急促起来,显然,他已经被方孝儒的话给吸引,甚至都已经开始期待楚国的未来,不过,突然他的脸色瞬间又落寞了下来,开始长吁短叹起来。

    “唉,方爱卿,你也知道,当初赵知行被天启帝送金辞官,留下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来心中肯定有不少怨怼之意,他要是记恨朝廷,我们又该如何?”

    方孝儒喝了一口茶,看着眼前的小皇帝,指了指御案上的玉玺,拱手说道,“陛下,依老臣之见,解铃还须系铃人。”

    熊天明疑惑的问道,“何解?”

    方孝儒笑着答道,“陛下,既然当初天启帝用一纸诏书让赵知行辞官还乡,现在,您同样可以再拟一张诏书,许之以高官,解其心结。”

    “方爱卿,你觉得封赵知行何等官职比较妥当?”

    “陛下认为,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傅衔如何?”

    听到这,皇帝熊天明也是面色一喜,笑着答道。

    “大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