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接收前的准备工作-《五胡烽烟》
            
            
            
                
    第(2/3)页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执拗之处,她有,文易也有。
    这些执拗的地方到底对不对,就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了。她能做的也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上,尽可能的给他提供帮助。
    “我一个妇道人家,军国大事也插不上什么手,就只能给您两个建议。”
    “对内,加大培训官吏的力度,您给每个主要职务都加两三名副职的做法就不错,可以继续实行。”
    “还可以增加女教师、女医生的数量,让更多男性人才去当官……我们可以鼓励劝说官吏的内眷出来担任教师和医生。”
    “夫妻同在一地任职,男人担任行政官吏,女方担任教师医护人员。男人职务调动,女人也跟随一起走,省去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文易点点头道:“确实是个好办法,也很好实现,只要在吏部选拔官员上稍微做点修改就可以了。”
    “凡是内眷担任教师或者医护人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我相信会有大批官员争着抢着让自己的内眷出来做事。”
    这一点文易毫不怀疑,前世无数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文明城市,获得此称号的城市官吏升迁概率,比未获得的此称号的城市官吏升迁概率,高了百分之五。
    就为了多出的这百分之五的概率,那些官吏都干了什么荒唐事情,网上随便搜一搜就知道了。
    现在让自家内眷出来当教书先生、当医护人员,就能比同僚多一个优先的机会,绝大多数官吏都会支持。
    当然了,这么做有一个前提条件,社会风气要合适,否则只会引起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而在唐国,这一点完全不成问题,这里女先生和女医护人员很普遍,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太子殿下的丈母娘、军方大佬柴犇的妻子水柳就是国子司业,正儿八经的学政系统二把手。
    皇后谢道韫是医疗系统事实上的一把手。
    光华殿和光明殿的女官少说也有三五十个,博物院也光明正大的招募女弟子赐给官身。
    一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女子为官,但在文易的一力坚持下也只能接受。
    后来就慢慢的习惯了,甚至觉得女人心思更加细密,从事文书、教育、医护工作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说,道德伦理规矩之类的,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停调整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