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冯达飞报告说:“没有他们实行了无线电静默。联系不上。” 刘一民想了想应该是正在行军。现在红军还没有展开攻击。胡宗南部也不可能南下增援。还不到特编支队动手的时候。就问冯达飞:参谋处拿出作战方案没 冯达飞说:“'|经过研究。根据你在成都时候的预想。制定了三个方案请你过目。”说完就取出作战方案交给刘一民。 刘一民看了后。感觉三个方案都不完善。一个方案是在剑门关歼敌。预想部队埋伏在剑门关蜀道两边待敌通过剑门关后占领剑门关。关死后门。将敌全歼在剑门关南面。这个方案的点是。没有考虑到敌人兵力如此庞大。敌先头部队和后卫部队间隔一定很长。要是有一军团协助。这个方案可取。单是自己的七军团。兵力有点单薄。容易让敌人突出去。第二个方案是预想敌出剑门关到剑阁宿营后。发动夜袭。在剑阁攻城歼敌。这个方案更可取。让他们据剑阁县城。自己去夜袭攻城。敌人一旦惊醒。那就是攻坚战。第一不是黔军川军。也不是湘军。不会一听枪声就屁滚尿流弃城而逃的。以他们的火力兵力。别说一个军团攻不下来。就是把一军团也拉来。估是头破血流。这个方案想都不用想。再看第三个方案。想敌从剑门关以南渡过嘉陵江。计划部队运动到沙坝附近。将敌聚歼于嘉陵江岸边。 刘一民感觉第三个方案很有创意。历史上徐向前元帅和王树声大将就是指挥四方面军门关以南强渡嘉陵江。从剑门关南面攻关成功的。但是胡宗南不是徐向前。他要有帅一半的才华。也不至于坐拥几十万大军。被只有2万多人每个战士只有几发子弹的西北野战军一步一步打败的。 仔细的想了想历史胡宗南的作习惯和性格特点。刘一民坚信胡宗南必然会增援川军嘉江西岸部队。且一定会走门关南下。依据有三点。一是胡宗南此时正是志的意满的时候。黄埔系第一个师长。实力远超一个军的天下第一师。加上这支部队从创建开始。无论是打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是追剿红军。都没有受到过歼灭性打击。可以说是连战连捷。这支部队从上到|都骄横无比。二是剑门关在川军控制下。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攻下剑|关。在胡宗南|来。应该是后路无忧。三是如果从广元沿嘉陵江东南下。嘉陵江渡口的船只多被川军焚毁。不易筹措过江船只。而且四方面军就在附近窥伺。随时有可能发动袭击。至于胡宗南会不会乘船从广元直下嘉陵江的问题。刘一民连想都不想。不说个时候广元没有运载三万多人大军的水上运载能力。就是有。胡宗南上岸后就会遇上击败川军防守陵江后的红军主力。也难逃罗网。自己趁势攻取广就是了。 思虑已定。刘一,冯达飞说:“重点研究第一方案。作战的点就在剑门关到汉阳之间。部队跟在一九军团后面。到阳后。伪装溃败川军。隐蔽进入剑阁县境。从剑阁县城北面绕过。进入汉阳。部队控制汉阳后。继续伪装川军。等待胡宗南部。具体作战部署到汉阳看过的形后再定。你按这个思路拿出行军进方案。作战会议上由你部署。行军事项。” 冯达飞答一声就赶紧去参谋处研究方案了。 蔡中问是不是马上召开作战会? 刘一民点点头。让通知各师首和直属部队首长5点半到军团部开会。 蔡中走后。刘一民罗荣桓部队的战斗动员进行的怎么样。战士们情绪如何? 罗荣桓回答战斗动已经完成。部队士气很高。很士还写了立功决心书。 说完后。罗荣忍不住问刘一民:“怎么七军团识字的战士比例怎么高?比其他军团高的太多了。” 刘一民笑着说:“政委。你刚来。情况还没有吃透。从组建18团开始。部队就把文化学习抓很紧。对干部识字水平做了明确规定。比如识字不到100个的。不能当连长等。我的意思是把我们的部队打造成有文化有理想守纪律打的赢的尖刀部队。就是要政治过硬素质一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罗荣桓叹了口气:“是红军的老政工了。你的这些提法我都不知道。看来我还的多学习。” 刘一民心想。你就我军的政工元帅。我的说法都是你们经验的结晶。不过现在你还没有认真总结。所以我说出来你感吃惊。等你下功夫研究后。我的这些提法也就没有什么新鲜的了。就安稳罗荣桓道:“没什么。以后我们共学习。共同进步。你比我年大。资历老。我有什么不到的的方。这个老大哥随时纠正提醒。避免由于个人失误。给我军造成损失。” 罗荣桓这下真的是佩服了。这刘一民。不但军事上行。政治上行。做人上原来也这么厚道光是这番话。林军团长那个闷葫芦是绝对不会说的。彭军团长有这种心思但不一定能说出来。那火爆脾气。一言不合就想吵仗。 来之前。还害怕这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会盛气凌人。不好共事。现在看来。这个担心纯粹是多余的。虽然只接触了几。但是可以看出来。军团长是真心实意的尊重政委。是实打实的想和自己交心。 桓宽厚的笑笑:“行。我就算个大哥吧。我们是同志战友加弟兄。搞好团结。带好部队。多打胜仗。为红军争。要是我说错了。你也多提醒点。人都是会犯错误的。” 刘一民说:“对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反正|的只有一个。就是打败一切敌人!” 罗荣桓伸出双-刘一民握在一起。两个人同时哈哈大笑。 李成毅进来报告干部们已经到齐。等着开会。 刘一民笑着说:“吧。政委。开回去。又一场好戏要开场了!” 厚颜求票!多谢支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