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百七十九章-《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2/3)页
    再次,从结构上说,彻底的悲剧令影片失去观众群,电影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的篇目长,可以通过文字的渲染突出悲剧,让人在阅读之余产生反思。
    但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短则一个小时,长则三个小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为观众密集展示一个巨大的家破人亡的悲剧,无疑是非常失策的。
    所以在对完全悲剧的原著进行改编的时候,大多数的电影导演都会对情节进行一些改编,不把悲剧做彻底,让结局有一些希望。
    例如余华的《活着》,本来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家珍也死、苦根也死、二喜也死,只有福贵和黄牛活着。
    但张仪谋在电影改编的时候,就明显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把悲痛的结局终止在凤霞之死上,让观众在蕴含希望的同时,也有时间和经历,对稍早之前的悲剧进行反思。
    而反观冯晓刚对《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密集地展示悲剧,唯恐观众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些悲惨的事实。
    在电影院内,把悲剧强迫地灌输给观众,而不予其反思的时间,将故事片拍成了教育片,于是这部电影只好在优裕的时间里慢慢欣赏和回味,而不宜在电影院里观映和咀嚼,因此它的叫好而不叫座本来就在情理之中。
    最后,从人性上说,对人性的彻底否定,只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可以大量描写非常时期的人性之恶,因为文字可以通过间接的语言蕴含褒贬,带动读者对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评判。
    但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没有纯粹善良的真实人性展现,无疑是十分吃亏的。在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道德化的人物。
    比如瞎鹿为了粮食偷偷卖自己的女儿,拴柱以两块饼干为诱饵,目的在诱奸东家的女儿。花枝之前不为了粮食顺从少东家,之后又因两块饼干而称愿跟栓柱睡觉,似乎只是因为当时的饥饿程度还不够,老范这个人物戏份最多,实际上最平面,他的性格像一张白纸。
    总之,没有一个人符合道德的要求,这可能是非常时期的事实,历史应该如实地记录,也可以这样真是的表达,唯独故事片做这样的展现,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