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太子在没有表明身份,遮面蓬头的状态下,如何会无人阻拦? 即便他的武功极高,在敞亮的开放式的宫殿里,也不至于与皇后肆无忌惮地比划拳脚,肆意调情啊。 而皇帝明明听到了他们的调情,和关于争夺皇权的对话,怎么可能还会容忍这个皇位和爱情的强大争夺者? 很遗憾,以前几个大片所犯的错误,冯晓刚一个也不少,其中一个就是人物不合逻辑。 太子回来了,住就住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究竟是皇宫还是青女的家? 皇后和青女如何都可以轻松接近? 这个且不管,皇帝想杀太子,随便找几个人就处理了,可是偏不,一定要在皇宫里通过与武士比试剑术来达到,然后几个一流武士上来围攻太子,观众只有皇后与皇帝,其中一个武士偷偷把木剑换成了真剑,用这种明目张胆的蠢法子来行刺。 这段戏太蠢了,明摆着是场谋杀,太子干吗要参与啊? 武士换剑的时候,皇帝还故意眯眼装看不见,好在皇后功夫好,关键时刻出手相助,这也太木偶了吧。 还有这个青女,到底是什么角色啊? 一个大臣的女儿,可是却可以随便出入皇宫,这个戒备森严的皇宫,就跟菜市场似的,谁想来谁来,谁想说话谁说。 太子要被作为人质派到契丹时,青女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申请陪伴左右。 皇帝大宴群臣时,皇后下了毒酒献给皇帝,正要得逞呢,青女又冒出来,说要献歌,显然这是个意外的节目,怎么皇宫演出这么随便? 这个皇后也了得,一身功夫不说,还会打马球,可以随便跟太子调情,还可以一个人出入闹市去买毒药,偏偏回朝没几天的大臣之子也来逛这个卖野药的破房子,还在这里与皇后密谋毒死皇帝造反。 再看太子在皇宫演出揭露皇帝毒死先皇一节,为什么哈姆雷特要让剧团这样搞?因为他对父亲亡灵给他说的话半信半疑,他要试探皇叔,可是《夜宴》里呢,叔叔都要杀死你了?一切都很清楚,你还在这里演出,那不是找抽吗?果然,皇叔当场就把他作为人质打发了。 剧情不合理,人物设定乱七八糟,更让宋铮上辈子,看过这部戏之后感到崩溃是那些能让人笑喷了的台词。 宋铮和许许多多的观众为什么笑?不是因为搞笑,笑是因为台词不伦不类,一会儿古意盎然,文绉绉,一会儿洋腔洋调,瘆的慌,一会儿夹杂一两句俗语,貌似生活化,实际效果相反,一会儿呢,又是现代人的诗语,让人忍俊不禁。 为什么会这样? 宋铮觉得主要就是因为编导都不知道古代皇帝应该怎么说话,更不知道这个舶来的华洋杂交的皇帝怎么说话? 于是演员的台词都很紧,都很僵,都造作。 一切拍古装武侠片的导演应该反复研究《新龙门客栈》,古人、古代皇帝也是人,要让他们像人一样说话,说人话。 再有就是《夜宴》的个别画面太暴力,开篇的追杀太子时,众伴读被血洗一场,实在血腥,中间一场杖毙大臣,连tm皇帝都说“实在残酷”了。 还有两场调情和性.暴.力戏,虽然镜头暴露不多,但是没一个镜头都在刺激,挑逗观众们的感官,这些仿佛都够分级了。 总之,冯大导苦心孤诣折腾出来的《夜宴》,剧情架构方面几乎全盘照搬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情.欲、权力、阴谋、复仇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主题。 结果自然是完全跑偏,原来冯晓刚是本土的、当下的、草根的、痞子的、诙谐的,可他偏偏要将自己给硬生生的掰成全球的、普遍的、典雅的、高贵的、悲怆的,于是,观众印象当中那个固有的冯晓刚不见了,人们面前冒出来一位陌生的“冯士比亚”。 冯晓刚牛逼哄哄的说是要转型,可在宋铮看来,这哪儿是什么转型,简直是在折跟头、拿大顶。 要说《夜宴》跟《哈姆雷特》有什么不同,那么,《哈姆雷特》至少是出性格悲剧,悲就悲在复仇王子本身的人格分裂,tobeornottobe这句话正是他自我挣扎的一种写照,他徘徊在弑父和屈从之间,辗转于权力和情欲的场域,这也是人类一道永世无法破解的谜咒。 很显然,哈姆雷特这个忧郁、彷徨的王子才是《哈姆雷特》这出戏的重心。 比较起来,《夜宴》的的重心不复在王子,而是转而到了国际章扮演的王后身上,这个女人阴险、歹毒、体内膨胀着对权力与性的占有和贪婪,不惜色.诱历帝,意.淫王子,棒杀忠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