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公屋的由来-《港综之超级警察》


    第(2/3)页

    ......

    大火足足烧了一夜,直到26日的凌晨,才被当时尚且属于香江警务处管辖的消防队的警员们所扑灭。

    1953年7月1日,消防队从医务署接管了非紧急救护服务,自此所有救护资源都交由消防队管理,至于为什么消防队会从医务署接管非紧急救护服务,就是因为在石峡尾大火发生前的另一场大火,因为两个部门之间的种种原因,导致没能及时控制那场火灾,致使火灾造成了超出预期的后果。

    后面又因为效率以及人手等问题,港督府于1961年接纳了副布政司戴麟趾的检讨报告,决定成立独立的政府部门消防事务处。

    为什么效率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因为那时候消防员大多是由空闲的警员临时组成,所以在集合、整理装备等各个方面都与真正的学习全民消防知识与技能的消防员差了许多。

    虽然时任警务处长麦景陶并非傻子,已经在警务处内部召集了将近300人作为专门负责火灾的“专业”消防警员,可是以香江的面积300人完全就是杯水车薪,他们这些人最多告诉其他临时协助的警员该做什么怎么做,却并不能让并非专业的警员们用最短的时间做事。

    消防队在被警务处管辖的时候,把300名消防警员加上其他临时组成的警员们全部加在一起也不到1000人,而以香江当时的情况起码要有2、3000名消防员,才可以保证香江各地出现火灾等问题时,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应对与处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消防事务处在独立出来后,消防员的人数会疯狂增加的原因,因为只有那不到1000人的消防队伍真是顾不过来,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随着香江的发展像消防救护等职业的人员需求会越来越多,到了白宇加入警队的八十年代,消防事务处已经从刚从警务处脱离出来时的不足千人的部门,变成了一个拥有6000多名消防救护人员的庞大部门,在未来消防事务处人员甚至会过万,成为人员数量仅次于警务处的庞大部门。

    发生在石峡尾木屋区的大火,后来根据估算,被焚去木屋、石屋有一万余间,受火灾影响的灾民达到了7万多人,火灾的面积更是将近2.6平方千米。

    而受火灾影响的7万多人中合计有58203名居民流离失所,并且还造成了3人死亡、51人受伤。

    无数遭受火灾的灾民本身家庭条件就非常一般,加之火灾发生突然、蔓延迅速,人能完好无损的跑出来已然不易,根本没能从家中带出什么东西,这就导致无数人只能走上马路讨饭,有的就在路边搭建窝棚栖身,其惨状令香江社会震惊。

    当时白宇虽然尚没有出生,可是当后来香江又发生严重的木屋区火灾时,他的阿爸和阿妈也和他说过一些当时他们亲眼所见的惨状,所以他对于当时的事情也有一些了解。

    加之81年他亲眼见到过的蓝田对开山边木屋区大火,那火灾造成的恐怖影响,哪怕是已经过了一年多,他也依旧感觉到心悸。

    此前,虽然其他木屋区就接连发生过数起火灾,可是与石峡尾木屋区的这场大火相比都只能算是小意思,正是石峡尾木屋区的这场大火,迫使港督府开始认真考虑底层居民的住房问题,新的公共住房政策《公共屋邨计划》由此起步。

    后来随着71年麦理浩被委任香江总督以及香江人口剧增的原因,《公共屋邨计划》更是更进一步修改为《十年建屋计划》以及后续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至于为什么做了这么多,还有许多人尚且住在木屋区,则有各个方面的原因。关于木屋的问题,哪怕到了千禧年以后都没有被取缔掉,就能证明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多么麻烦。

    关注新闻的白宇知道,因为81年蓝田对开山边木屋区大火的缘故,港督府于去年终于开始为所有寮屋进行登记,纪录每间屋面积、高度、居住人口等资料,并且告诉寮屋的居民不能自行扩建房屋,否则会失去清拆寮屋时入住公屋的资格。

    从自己“前世”的记忆,白宇知道香江地区“前世”有不少明星和名人都是从木屋区,又或者比木屋稍稍好上一些的唐楼中走出来的。

    唐楼的住户和木屋区的住户相比,其实也只是到达香江时间早晚的事情而已,早到的自然居住的位置从外在来看要体面一点,毕竟是住楼里嘛!

    但其实真正住在唐楼中的人,并不是都那么体面。

    如果是那种自己有一户差不多十几平米,甚至二十几平米面积屋子的还好说,那样起码足够让自己一家六七口人居住。可要是那种一间屋子里住两三户十来口子的话,那别说体面了,啥都没有了。

    毕竟唐楼说是楼,可是楼内不光没有电梯,甚至大部分都还没厕所,而且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

    初代公屋和唐楼有个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楼里几乎没有厕所,可是人又是必须方便的,所以建房子的人就安排在两栋楼中间的连廊处修建公共厕所。当然如果是45年以后建造的唐楼面积会大一些,而厕所也被放到了楼里面,可是从五十年代后公屋的修建便逐渐取代了唐楼,所以好一点的唐楼其实并没有太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