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乾隆南巡,袒露心声-《大清话事人》
            
            
            
                
    第(1/3)页
    1777年,农历十月初八,寒风凛冽。
    数百官员沿街跪拜,恭送御驾出京!
    乾隆掀开轿帘,百感交集。
    这一趟他带走了小半个朝廷的官员,还有3万满蒙官兵。
    江北会战的失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并非表面那般风淡云轻,
    只不过,
    他必须自信!
    若是皇帝都慌了,底下的臣工们就会更恐慌。
    恐慌一旦蔓延开来比时疫都可怕。
    信心,比黄金宝贵。
    培养起来需要百年,摧毁却只需要寥寥数月。
    ……
    老迈的于敏中留守军机处,辅佐嘉亲王永琰总揽一切京城事务,为御驾提供粮饷是重中之重。
    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从通州出发,水陆并进,旌旗飘扬,军阵严密。
    沿途百姓围观者众,皆啧啧称赞。
    不知不觉间,
    许多人觉得南方的战败也是小事。
    煌煌大清打遍了周边小国,镇压匪乱更是数不清。
    直隶官民的信心莫名其妙的又上升了。
    此次出行,
    御驾的规模气势只增不减。和以往3次南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目的地。
    不去江南,
    去河南~
    乾隆在紫禁城里坐不住了,他想靠近前线了解一下吴军到底是什么模样,透过奏折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
    看不清!
    ……
    御舟内,
    “和珅,你说江西守得住吗?”
    “守不住。”
    “那广东呢?”
    “守不住。”
    乾隆有些不悦,暂停了批奏折,扭头盯着这个宠爱的奴才,又问道:
    “湖广呢?”
    “回皇上,还是守不住。”
    啪,
    乾隆把奏折扔到和珅脸上,打出了一道红印子。
    和珅双膝跪地,沉默而肃穆~
    “你~”
    “奴才知道主子不喜,可奴才自入朝做官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任何事都必须对主子说真话。哪怕主子不喜欢。”
    ……
    见他这副忠憨模样,乾隆反而没有那么暴怒了。
    过了许久,
    乾隆幽幽叹了一口气,捡起地上的奏折:
    “你说说,如今朝廷该做些什么?”
    和珅抓住时机,低声说道:
    “该反思。”
    “反思什么?”
    “反思为何打不过吴贼?吴贼有枪炮,我大清的官兵也有。吴贼有钱粮,我大清也有钱粮。”
    见乾隆沉思,和珅继续说道:
    “纵然吴贼偷师了西洋科技,枪炮更利。可每战,官军的兵力是那吴贼的数倍乃至十倍。3杆火绳枪打1杆燧发枪,3杆长矛打他1柄刺刀,又怎么会输呢?奴才实在不解。”
    ……
    乾隆也若有所思,
    缓缓起身,望着大运河沿岸的风景。
    背着手说道:
    “朕,可以解答你这个疑惑。”
    “古人云,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可我大清立国百余年,承平日久,有很大一部分臣工已经忘了本分,文官只想捞银子,武官不敢上阵厮杀。人心不齐,兵再多又有什么用?”
    乾隆本想拿“本朝入关几十万征服了一個亿”举例,
    突然觉得很不吉利,遂及时住口。
    和珅继续诚恳的问道:
    “奴才还有个困惑,平准噶尔、破金川、征缅、平大小和卓,朝廷势如破竹,文官筹备军饷,武官前赴后继,并无皇上所说的颓败?”
    “奴才僭越,奴才死罪。”
    ……
    乾隆转过身,望着这个最为可心的奴才。
    一阵欣慰,
    低声说道:
    “和珅,有些话朕也就和你讲讲。换个人,那是断断不可能的。”
    “朕在这个位置上坐了40余年,对治国算有些心得。大清朝太大了,要维护偌大的帝国靠的是什么?”
    “兵、钱。”
    “对,你说的很好。”乾隆继续说道,“我大清的经制之兵早就不堪恶战了。圣祖爷那会旗人就被汉化,上马坠马,射箭坠矢,提笼架鸟,吃喝玩乐。”
    “朕从登基开始就致力于改变这个现状。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朕只能改变一部分。”
    和珅摇摇头:
    “奴才愚钝,不懂。”
    “你听不懂很正常,大清朝三万万子民怕是没一人懂朕的苦心。”乾隆今日似颇为感慨,“朕所谓的改变一部分是,维持少量精锐军队和少量八旗贵胄。”
    “比如索伦、黑龙江八旗、西北驻防八旗。朕这一生都在努力保护他们不受腐蚀,不要见识花花世界,安贫乐道,保持住野性。”
    “朕还开设宗学、觉罗学,官学,免费收八旗子弟入学,学文又学武。最后总能有几个成器的,比如兆惠,比如傅恒,比如你和珅~”
    “有那么一小撮人在前面顶着,我大清就能永葆太平。”
    ……
    乾隆继续说道:
    “朕每战皆以精锐打头,合格大军跟进,佐以优势火炮,赏罚分明,则无往而不胜。”
    和珅肃然起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