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坤爷,小姐在后院等你呐-《大清话事人》
            
            
            
                
    第(2/3)页
    燧发枪的使用,也是相当繁琐的。
    但是比火绳枪的最大优势是,没有明火,枪兵们可以挨着,紧密列队,增加火力密度。
    若是火绳枪站的这么密,怕是要引燃旁边队友的火药袋。
    ……
    军装,靴子,仓库里已经堆积了2000套。
    携行载具,还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火药,铅弹,燧石,猪油,简易维修工具。
    最近还有一项严峻的生产任务,刺刀!
    准确说,是50厘米刃长的三棱刺刀。
    众多火枪兵,都一致希望能够配备近战武器。
    大规模作战,可以有冷兵器军团的配合。
    可小规模,遭遇战呢?
    火枪一发打完了,很可能敌人就到了面前。枪上有刺刀,就有底气。
    刺刀的固定是个难题,涉及到加工工艺。
    卡榫是暂时指望不上了,所以采用了折中的方式。
    圆环套在枪管上,刺刀尾部是扁平的,恰好楔入木制枪身中。
    尾部有一圆孔,枪身对应也钻一孔,钉入铁钉固定。
    好处是刺刀固定的很牢,坏处是麻烦。
    西山枪炮厂,不养闲人,从早到晚,噪音不断。
    张老爹经常背着手,满意的视察他的事业。
    山谷里绵延1里的车间,还有外面,多家配套的作坊,非常有成就感。
    他经常和底下匠人说:
    “你们就这么点三脚猫手艺,幸亏是赶上了好时代,啥都靠机床。”
    “要搁在老夫学徒那会,师傅能把胳膊打折了。”
    ……
    他从木箱里,拿起一根刚完工的刺刀,
    看着表面的刀痕,摇摇头:
    “太粗糙了。”
    “爹,李爷说,不必过于精细。武器都是战场的消耗品。”
    “话是这么说,可多年的工匠精神,不允许我赞扬这样的手艺。”
    张满库瞥瞥嘴,心里颇不以为然,不过还是问道:
    “李爷说从南方采购了5万斤成品钢铁,啥时到?”
    “下个月应该就能到。”
    “那么多钢铁,怎么运来的?”
    “这是机密,你不该打听。”
    张老爹傲慢的语气,激怒了儿子。
    张满库忍不住揶揄道:“搞的好像你啥都知道一样。”
    张老爹得意的昂着头,嘿嘿笑着:
    “小子,你的级别还不够。我知道的机密,多着呢。”
    “那你和我讲讲?好多人说李爷在东海有一支水师,是不是真的?”
    “无可奉告。”
    小张是真气了,问道:
    “难道我还会泄露机密?”
    “你还年轻,嘴上没个把门的。万一和别人吹牛,说出机密怎么办?”
    “年轻怎么了?李爷年龄也不大,人家~”
    张老爹突然起身,
    扇了儿子一个耳光:
    “你说什么胡话?李爷是你能比的?”
    张满库被打的一个踉跄,傻了。
    看着自己老爹,严肃的盯着自己:
    “李爷若得天下,咱老张家一个工部侍郎是少不了的。”
    “管好你这张嘴,咱是匠人,多干事!少说话!”
    ……
    西山岛一侧,李二狗,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正在打靶。
    他们手里的燧发枪,有些特殊。
    枪管口径明显小了许多,长度却增加了不少。
    缺口瞄准具,也更精致。
    燧发枪机的位置,也调整过,丝毫不影响视线。
    拉过线膛,用的依旧是扩张米尼弹。
    这是西山枪炮厂特制的一批枪,被称为“李氏四型散兵枪”。
    相比普通火枪,精确度是好了很多。150米,几乎可以保证落点在躯干位置。
    砰,又是一枪。
    远处的酒坛子,立马碎裂。
    “不错,若是刺杀福康安,有把握吗?”
    “义父放心,我可以立军令状,什么时候动手?”
    “再等等。”
    李郁摆摆手,示意几人继续训练.
    前两天,刘千在道前街附近,找到了一处制高点,一大户人家的藏书楼。
    若是在楼顶位置,正好能看到巡抚衙门内的院子。
    福康安出入,必定要经过这个院子。
    距离100米左右,必要的时候可作为刺杀方案之一。
    ……
    福成的一个心腹家人来了,还带来了一份亲笔密信,读后即焚。
    李郁看的很惊讶。
    原来广东那地儿也是暗流涌动,很不太平。
    天地会,还有土客矛盾,打打杀杀的。
    难怪潮州府那帮太公,时不时的就来买几十支火枪,用银子,硝,黄铜付款。
    若不是两广总督李侍尧手腕狠辣,又擅长分化拉拢,怕是两广早就出了巨贼。
    甚至,他都开始允许和官府关系亲近的寨子组织团练了。
    实际上清廷有一些方略,李郁并不清楚。
    清廷对于汉地18省,是有明确定位的。
    淮河以北,是绝对的核心区,绝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结社,帮派。
    有任何反抗的苗头,都要立即扑灭。
    这是正治任务,不谈成本,不问理由。地方官若是执行不利,就会罢官贬职,甚至杀头。
    而对于广义的江南地带(江苏、安徽南部,浙江、江西北部),需要维持太平,不能有兵祸。
    因为,这里是朝廷的钱袋子。对地方官的钱粮考核,极重。
    ……
    而再往南,比如福建,两广一带。
    就属于清廷眼里的“叛逆,不服王化”地区,要求相对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