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时候人群中有个年纪稍大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指手画脚、热情洋溢地介绍: “大家看这面墙,这扇门,这颜色,这门上的门笠,墙边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里的一模一样?”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里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们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张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现在大家手上都拿好书,一起拍个照!” 只见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掏出自己随身带的《青年文学》和……《燕京卡通》——封面恰好都是给《你的名字》配的彩图——贴在胸前,然后在自己门口摆好POSE,合影留念。 “什么玩意儿?故居?我啥时候死的?怎么没人通知我呀?”张潮的思绪现在完全陷入混乱当中。 这时候手机响了,掏出来一看是老爸,连忙接起来问道:“喂?爸,咱们家门口怎么……” “你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 “座谈会的饭我没吃,直接打车回了。” “你别回了,被他们看到伱就跑不了。赶紧来你舅家!” 挂了电话,张潮赶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钻小巷绕小路,一路到了登云路另一边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见张潮就把他拉进了屋子里。 放下包,张潮还处于发懵的状态,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潮父亲叹了口气,答道:“还不是你那个小说《你的名字》搞出来的事!” “?” 接着张潮父亲解释了半天,他才明白怎么回事。 之前陆金波告诉他“《青年文学》卖疯了”不是个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如果说《花城》因为《少年的巴比伦》而热销,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那么《你的名字》对这个时代十六七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少年来,就是一发入魂的精准狙击。 这部小说从想象力、语言、情感、人物……包括那个让人意犹未尽的圆满结局,每一点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每一点挠的力度都恰到好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