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两类作家-《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2/3)页
“真的?”
“老萧,你自己说,这对吗?”
刘振云去窗台那边打完电话又返回桌上,他刚才得知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记录。
“我也好想写一本《活着》这样的书,”刘振云感慨。
“哦?”迟子健诧异,活着是写得不错,但刘的《一句顶一万句》和《一地鸡毛》也有一战之力。甚至前者在读者群体中评价更高。华夏版百年孤独,还是挺有名气。
“这本书前三日快售出一百五十万册了。”刘振云说。
哈?迟子健作为成名已久的大作家,如今也五十多岁,早就对销量看得很淡了。但这数据还是让她诧异不已。
就今年年初,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直播,推荐了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几个月该书销量达百万,还举办了庆功宴。
“包括预售?”迟子建多问了一句。
“不包括。”刘振云摇头,“新青年出版总社首印就是两百万册。”
首印两百万册,即便是黄金时代,也没有过如此成绩。地球上只出现过一次,在郭出道十年时《临界·爵迹》也是首印两百万。不过这首印有宣传的噱头,可顾陆的书首印,是萧经理经过计算,市场需要的数量。
“目前只剩下不到四十万册,互联网平台预售的书籍还没发货。”刘振云说,“写一本活着,就真可以靠《活着》活着了。”
迟子健注意到另一个角度,顾陆的新书宣传,根本就没宣传销量的事儿,证明什么?证明销量不是第一选择的宣传噱头,就很夸张。
两人聊了一会之后,迟子健把这事儿和朋友讲讲,毕竟《活着》太火爆,在作家圈已成为朋友聊天首选。
但刘振云是喜欢在互联网发言的,他转发了陈教授的言论。本来《粤省文学》互联网基本没讨论度的,这一转发就有讨论度了。
“难怪顾陆的好多我都感觉别扭,原来是这原因。”
“牛逼啊,从今后作家的创作模式分两类,一种是顾陆,一种是顾陆以外的作家。”
“我其实发现了一个细节,福贵最后买下一头牛取名为福贵,顾陆小时没能救下小区楼道的流浪猫。”
第(2/3)页